English

难题是怎样化解的?

1998-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

在高校,如何办好学生食堂,解决教职工住宅之类的问题是院校长们最操心的问题之一。吉林师院的改革从这一环节入手,运作3年,成效显著,后勤服务已步入良性循环——

在高校,可以说最让院校长们棘手及师生们关注的是如何办好学生食堂以及解决教职工住宅之类的问题,但用院校长们的话说,这些又都是“硬件”。位于东北松花江岸边的吉林师范学院的改革恰恰从这里开始。他们取消后勤部门所有行政处室,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运作3年,取得了出乎预想之外的好效果。在上级拨款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完成教职工住宅两万余平方米,使已婚的教职工都解决了住房问题。此外还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两万多平方米,同时,可解决3200名学生就餐的4个食堂井然有序,饭菜品种多样,实现微机凭卡售饭,学生食堂经省教委测查学生满意度居全国高校前列。该校后勤方面几年前的欠帐、重负、时而告急的情况不见了。院长邵守义说:“现在,院领导感到轻松多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及学校改革这些大事。”

该院后勤改革是1995年开始起步的。1996年8月,记者来该校采访时,机构改革已完成,行政处室取消,成立“师范实业集团”,下设生活服务公司、基建维修公司、校办产业公司、经贸公司,各公司已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会化原则运行,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都自己解决,仅此一项,学校就节省开支100多万元。因为毕竟是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至于成效还需要实践检验,当时仅写一则消息加以报道,刊登在本报1996年8月14日一版头条。刊登后,在高校引起不小的反响,到今年4月初,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领导及后勤行政人员到该院实地考察、学习。参观、考察后,不少高校领导说:很受启发。吉林师院后勤服务社会化这条路走得对。

经过3年运作,该院后勤服务社会化这项改革取得很大成功。上次报道中没有讲到学生食堂情况。这次采访,记者来到学生食堂,正赶上学生用晚餐,记者在4个食堂分别数了数主副食有40多个品种。在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售菜窗口,有肉菜、炒菜、凉菜、咸菜、豆制品等,主食有馒头、花卷、油饼、米饭等。食堂的同志告诉记者:“最近新添的现吃现抻,热汤热面,非常受欢迎。”就餐条件也大为改善。改革前,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如今,4个食堂里不仅新添制了塑料贴面餐桌,还备有电视及其它音响设备。“这样的伙食,学生每月要花多少钱?”食堂的同志说:“平均136元,有些女同学每月90元就够了。”由于食堂办得好,还吸引了学校周边29中、2中等校的学生也到该院食堂就餐。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周建华对记者说:“我们的后勤改革说到底,除了体制上的变革外,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每个人都在学院这部大机器上满负荷工作。”他举例说:“按省教委规定,就餐学生与炊事员是45∶1,而我校是70∶1;过去,我校有23名清扫工,现在只有5人,人少了,效率却比过去高了。”

教职工住房是高校“老大难”。该院1978年建院,到1995年,省里仅拨基建款159万元,1996年162万,1997年40万,总共361万,仅靠这些资金很难解决拥有800多名职工的住房问题。从1996年开始,该院在房改基础上,按照国家承担30%、学校承担30%、个人承担40%的比例,全部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人均居住面积在全省高校居于前列。

该院的改革是从师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突破的,使这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普遍感到不堪重负的单位“办社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吉林师院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事在人为”。下一步,他们准备在坚持“小机关、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加强高校、企业联合,进行股份制试点,使已进行的改革不断完善、深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